查看原文
其他

面对PRADA菜市场,我在想什么?

杨二妈 游乐学团
2024-08-04

前不久,上海“PRADA”菜市场火了。

奢侈品牌在菜市场“做秀”,引来一片热闹,也引发一片骂声。两周前,我到上海看展览,特意绕道去观摩这个备受争议的菜市场。亲临现场,我有了全新的发现和感受。写成小文,以表达和分享。


一、认识奢侈品

PRADA是奢侈品!仅仅因为贵吗?

举个例子:一个PRADA尼龙小挎包(一本小说也装不下),京东特价8050元,淘宝同款79元。两个价格之间的鸿沟,何止材料、质量、服务……



附加在包包之上,还有号称独特的材料、特殊的设计、艺术品一般的工艺、完善的品控管理、会讲故事的品牌、创始人和家族奋斗史、流行元素、巨额广告代言费用、名媛同款效应、限量生产……好不好看、好不好用都是其次。

时尚界的奢侈大牌子,都有标志性的材料。而尼龙,正是PRADA的代表作。这个尼龙的名字叫:Pocono,一种军用材料,坚韧又耐用。就连那个看起来毫无新意的三角形商标,也拥有100年历史。



奢侈品:国际上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、具有独特、稀缺、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,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。在经济学上讲,指的是价值/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。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,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/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。

简单来说,PRADA的“贵”自有道理,买卖自由并符合“经济学”原理!

而这场PRADA菜市场活动,并不贩卖“奢侈尼龙包”,而是“包”上蔬菜、水果和鸡鸭鱼……

三款全新的PRADA图案,把菜市场里里外外装饰一番。门外招牌、内部的过道、墙啊、柜呀、摊档啊……都穿上花衣服。

三款图案做成的花纸和手提袋,也成为“菜市场”的增值点。据说,有人花20元买一把菜,花样摆拍后,包装纸袋留下,蔬菜直接扔到垃圾桶……一个购物袋,成为打卡者炫耀的“奢侈单品”。

试问一下,什么人会花时间和精力这样打卡?

我想,大概是认可并热衷追逐品牌者,但花几大千买个小手袋会心疼的人罢了……最后,网络声讨“奢侈品入菜市场”,严重影响周边市民平静生活,打乱岁月静好的日常。


二、为什么选中“乌中”?

乌中,这是菜市场的名字,也成网红了!

乌中,全称是乌鲁木齐路中段

以乌中路为中心,15分钟步行区域包括:淮海中路、复兴西路、长乐路、东平路、常熟路、武康路、衡山路、五原路……相比之下,乌中并非此区域中最网红的一条路。

2019年3月,我认真逛过这个区域。为探访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,也顺道收集了一些周边居民的生活样貌。

解放前,上海最有钱、最有权、最文艺的都喜欢扎堆居住此区域:杜月笙、宋子文、宋美龄(陪嫁房)、蒋经国、孔祥熙、宋庆龄和孙科(孙中山孙子)、何应钦、阮玲玉、周旋、黄兴、巴金、张乐平……在这些大咖面前,PRADA真是小辈。这附近,还有地标性建筑,静安寺、上海图书馆、华山医院和美国总领事馆、伊朗总领事馆,走过路过绝对不能错过!



(以上三照片拍摄于19年3月,乌中周边的街铺。)

乌中菜市场的周边街铺,商业气氛、消费人群都显得独树一格,隐藏着有品质、有格调、多元化、国家性的居民日常。

(拍摄于2019年乌中路上的小巷子。流动售卖的花车上鲜花,进口、高档品种占比非常高。)

(拍摄于2019年,橱窗里的杂货店。)

(拍摄于2019年,一个窗户就是一间钟表店)

(拍摄于2019年,一个窗户是杂货店和菜档招牌)


为什么一个橱窗就是一间商店?


整个区域,空间使用成本非常高,房价、租价、管理成本都很贵。30年楼龄的70平方两房公寓,装修中上水平,月租金在一万二以上;50平方街铺,租金在三万到十万不等。我们可以算账,什么收入水平的人群,才能入住周边。经营什么生意才能赚钱?赢利点达到多少的商品才能上架?……


我走着走着,碰到一家地产中介的橱窗。最便宜单元是一千万以上,还有三套过2个“亿”的老宅子。橱窗上方一行字:品味生活,尽在老法租界。


(拍摄于2019年常熟路上橱窗)



这样一来,我们就能明白杂货店、菜档只能匹配一个窗口的经营成本。那些独立的、堂堂正正的店铺,只能销售高档的日常消费品。请注意,只能是日常消费品,而不是旅游特产和奢侈品。因为,乌中路是几个生活区交汇点,以餐饮和日常生活配套为商圈。像我这样的游客,大多是逛五原路、武康路时路过,稍作停留并无消费。


(拍摄于2019年,一直生意兴隆的面包店。)



菜市场斜对面的Mata·Mata面包店,一家装修普通、毫不起眼的面包店,却被冠名“上海性价比最高的西点店”。老板David是新西兰人,师从欧洲多位烘培大师,深造于美国厨艺学校。2003年,Mata登陆上海,落户乌中路,供应不添加防腐剂的蛋糕和面包。

看看价钱,贵吗?

10元一件小点心,也不算贵!但是,看看品类——司康、贝果、可露丽是主打产品,典型的欧式下午茶啊!

奢侈,就是贵吗?

我认为不是。奢侈是超出正常的支付水平,也超出日常消费认知。PRADA之所以选择乌中路,是找到匹配自身奢侈的定位,一种低调并真实的存在。奢侈,远远不止钱多钱少,而是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、习惯。


三、比司康还高端是菜档

比Mata面包店,更吸引我的是一个菜档。红怡,一家看起来普通,但自信满满的街口杂货店。

(拍摄于2019年,至今生意兴隆的副食品店)

红怡副食品店,算是乌中路上的一处独特、高端、国际化、真实的存在。

(拍摄于2019年,30平方左右店铺,四个店员)

2019年3月这次社区调研,我只拍摄了两张“红怡”的正面照,一张在对面马路,一张是店前闪拍。为了看清楚这家店,我前前后后溜达了三次。一年后,“菜市场的经济学”项目中,这个店铺成为一个典型案例——高端社区中的高端菜档,杂货店的奢侈品:

1、看菜品。店铺门前位置,一排高价蔬菜,进口菜品比例高。樱桃胡萝卜、芦笋、芝麻菜、甜椒、欧芹、罗勒、牛油果……多用于西餐。

(洋蓟,原产于地中海的食其嫩叶植物。14世纪被意大利人当成蔬菜,19世纪传入法国。现号称欧洲的“蔬菜之皇”,被西方人广泛食用。)


洋蓟,估计不超过1%的国人能准确叫出它的名字。不是因为贵,而是我们根本不吃,完全不知道怎样烹饪的东西。然而,它在欧洲很日常很流行,在“红怡”占住C位货架。

2、看包装。蔬菜除了按重量计价,也有按份、盒来计价。一是菜品的运输保护;其次是方便购买者小量采购;第三,小包装的菜品单价都是贵的。

3、看标识和店内广告文案。英文、日本、韩文、阿拉伯文字都有。

4、看顾客。我两次入店,看到店内超过一半是外国人面孔——提着购物袋的、结伴同行的太太们。

5、看店员。小小铺位,四个店员打理和招呼。她们除了动手麻利外,中英文交流都很流畅

6、入内看货架,这里集合五大洲的调味料、配餐用品。有大量看不懂又色彩缤纷、大小各异的瓶瓶罐罐,比我平时逛的“好又多超市”里酱油、豆瓣酱品种还要丰富。不同牌子和类型的芝士、火腿,放满了独立货架上……

坦白讲,一个菜档,让我大开眼界啊。听着买卖双方的对话,我有一种身处巴黎小巷子里的即视感。


(拍摄于2021年11月29日,上海乌中路红怡副食品店)

两周前,我再次走进红怡商店,它变化并不大。依然种类繁多,依然顾客络绎不绝。摆在货架里,依然有叫不出名字的蔬菜,不知道怎样烹饪的新奇东西。


西红柿家族成员的一排盒子里,我第一次见到传说是天后(王菲)餐桌上的“绿宝石西红柿”和“黑番茄”。难得见到实物,我花40元买两盒来试鲜。结果,非常难吃,我真是后悔。我明白,不能怪西红柿和店小二,而是天后和我生活习惯、经验和观念的相差甚远而已。我深知:在饮食的选择上,从来没有好坏、没有高贵低俗之分。

贵,并不代表是好标准。


四、乌中市集大变身

那场闹剧一样的PRADA“包”装——营销活动,前后过程仅仅14天。我11月29日到访时,热闹早已退去,恢复到往日的惬意面貌。

(拍摄于2021年11月29日,乌中市集外观)

相比三年前,菜市场有了革命性的翻新,挂上新招牌:新徐汇·尚上鲜。外部、内部、一楼、二楼、从美观、环境到实用、功能,都有了新提升。

透过👉我们不一样,开启新征程 ——2020年菜篮子立功竞赛团队首亮相!   我们能了解到,新徐汇是一家专门从事菜市场运营的公司。

乌中市集有二三十年历史,现在格局是邀请台湾设计师根据海外菜市场发展经验、对乌中周边社区研究后,对店招、门窗、灯光、垃圾处理、分区布局、楼梯、厕所等细节的改造,19年改造后迅速成为上海菜篮子改造的样板工程。PRADA营销活动,在菜市场改造之后。

(以下是乌中市集内部照片,拍摄于21年11月29日)

水磨石地板和吊扇,都有复古感觉。


一楼装饰,以绿色为主调,黄绿配色,整体风格沿用到地板、墙、柱子、店招、公告栏……


一楼品类:花店、蔬菜、水果、水产


二楼的档口,改用木纹色为主色调。品类:熟食、冷链、杂货。目测还有两个没出租的位置。


二楼的冷链品种,做了细分。有一家上海特色配菜和小食。有一家生态养殖公司。


二楼的一侧,一家专门有机农产品,并提供现场加工牛排的特色餐厅。

入内一看,意大利面的种类很多,还定期开展烹饪交流活动。除了有咖啡和红酒外,也有国货潮流的生态农产品及周边文创产品。这是一家非常完善的餐饮文化体验店。

50平方不到的二楼小店,从空间设计、装修到选品、延伸活动。

整个菜市场,在最大可能保留原建筑的特色和风格,室内空间做了优化。公告区域的设计,集美学和实用于一身。同时,管理和运营非常细致。

厕所的设计,遵从整体风格,简洁且明亮。


靠马路的绿色窗户,成为拍摄的亮点。我站在窗边,看窗外热闹和成团的电线,还有被重新翻新的各式店铺,安静地感受“PRADA热闹”带来的余音。


五、周边新商圈

商铺变更,商圈迭代,行人变多,乌中路变热闹。有些老店,重新做了招牌;有些店铺,改了东家,重新装修。谢记、汪记,这些老字号的店铺不动不变。一家又窄又黑的烤鸭熟食店,依然排着长队。



像我一样的游客,最容易被咖啡店所吸引。短短几十米、前后几个街口,分布着不同格局的咖啡小店。有连锁,有独立。装饰漂亮,路边或窗边的位置,看着就很舒服。每一家店都坐着顾客,每一家又都有空位,一派惬意休闲。






还有小酒馆和小众特色餐饮。还有艺术空间,和艺术探索项目。




道路的两旁是法国梧桐,渐渐变黄。稀稀疏疏一地落叶,也随风散落四处。这里,优雅和市井、吴侬软语和洋气洋派魔幻地混合在一起,没有任何违和感。小小窗户里,既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文化,也有接地气、琐碎婆妈的日常。

比如这家美美裁缝店,它拥有二十多年历史。花砖地板,七十年代的上海牌衣车,和一排全手工出品的呢子大衣。这里专营改衣服、做衣服。老板娘曾被《江申早报》所采访。据介绍,这附近几家裁缝店都是网红店,老板娘都可以根据时装杂志上的时装照片,为客人量身定制一套衣服。可谓艺高人胆大,酒香不怕巷子深。

更让我惊喜是,裁缝店的玻璃窗前,有一块手写的广告牌。一个小菜档,也生存在这个狭缝中空间里,它们散发着坚韧并自豪的气质。

六、菜市场里和外,都有花店

自带插花技术的花店,显然是高档社区菜市场的标配。广州市珠江新城的猎德菜市场的入口,也是高档花店来站台。

(拍摄于2021年11月29日,乌中市集的外面)


十一月底,花店便开始摆上圣诞装饰树。品种多,整齐划一。看店的,是一位讲普通的中年妇女,看起来善于插花,很客气,很温和。


(拍摄于2021年11月29日,乌中市集里的花店)


而距离乌中市集的不到50米的路边,有另一家的花店。窄窄的门口,里面摆满货架。店内,只供一个人走动。一个上海阿姨在打理,豪爽又麻利。

(拍摄于2021年11月29日,乌中路176号花店)


(拍摄于2021年11月29日,乌中路276号花店内)


店内面积不到15平方,7⃣️字型,密密麻麻摆满了植物。花多,树叶多,树枝也多。摆放陈列,不算整齐。我站在店内,原地不动,不断转身去张望。许久,我都不愿离开。花店内,小细节太迷人了。

(拍摄于2021年11月29日,很多种类的剪花)

(拍摄于2019年,我曾在窗外张望过花店。)

一扇铁窗的外面,正是华灯初上的乌中路,来往行人和来往车辆,匆忙又带节奏的步伐。我站了10分钟,为闺蜜选一扎鲜花,包含五种植物,作为留宿她家的礼物。

七、PRADA错在哪里?

PRADA菜市场,何罪之有?这是国际品牌和本地菜市场联合营销罢了。

乌中市集退去热闹之后,华丽变身为全国最“高端大气”的菜市场,在电商冲击下一匹黑马冲出重围。比起几年前,这里更好逛、更好看、更精准定位。时尚潮流和人间烟火,兼而有之。经济发展,不错;文化艺术,不失。

我想为PRADA多说几句好话,也因为其艺术投入。

(酿酒厂改造的 Prada 基金会)

PRADA艺术基金在1993年创立,曾和多位当代艺术大咖合作,并选址意大利旧仓库、废弃教堂举行当代艺术展览。2017年,PRADA艺术基金会在上海成立“荣宅”艺术馆,成为可圈可点的当代艺术展览空间,推动当代艺术走进日常生活。



荣宅,位于上海市陕西北路上的百年老宅荣宅,是清末民初中国企业家、“面粉大王”荣宗敬于1918年购入的家宅,堪称上海最为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。2017年10月17日至11月12日,经过修葺的荣宅重新开放,作为prada艺术个展或品牌活动的场所。

当我走进“荣宅”后,更能理解尼龙袋价钱里溢出的价值,是打造品牌所投入的时间、精力、知识和金钱,是品牌文化的象征和输出。


有机会去上海,不要错过乌中市集的人间烟火,也不要错过荣宅的当代艺术。


2011年, Prada携手修缮专家建筑师对荣宅的修缮。荣宅的修缮工程目标在于修补破损之处,以恢复宅邸内饰外景的历史原貌;同时对宅邸进行必要的结构性加强及功能性革新。制作工艺与安装技巧都尽可能效仿传统,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与百年前荣宅最初建造时保持一致。完成修缮后,成为当代艺术的展览空间。




八、结束语

寸土寸金的乌中路,中外居民的日常场景。奢侈品牌走入社区来市场营销,商业经济的寻常之事。奢侈和烟火的有机混合,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得天独厚的产物。回望广州,“东川生鲜”集团也在静悄悄进入社区,逐步改造广州老城区的几个菜市场了。

一条马路、一个菜市场、一个菜档……能看出一个社区的饮食文化、经济水平、消费习惯,不但是传统、历史、文化,还有国家政策和发展。

(这个冬季,在上海喝的第一杯热红酒)

存在,即合理。

观察变化,并思考背后原因。

我们,在生活中学习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游乐学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